神学研讨
中国化研究
首页 中国化研究 神学研讨
江苏基督教界举办第三届“基督教中国化”神学研讨会
所属栏目:神学研讨 发布时间:2016/08/17

8月16-17日,江苏省基督教两会联合江苏神学院举办了第三届“基督教中国化”神学研讨会,主题为“处境中的教会建设”,来自政界、学界和教界共100余人参加。会议围绕伦理建设、神学教育、抵御异端邪说、讲台信息供应、教会经验与中国神学建设等方面进行探讨。

对于“基督教中国化”,张牧师认为可以站在“种子”和“土壤”的关系上来看待,耶稣“道成肉身”来到这个世界,“肉身”是道存在的形式,如果把道喻为“种子”,那肉身就类似于“土壤”。“当下,如果一味地从文化与文化的关系来看待当今的中国基督教,那中国基督教的‘洋味’也许永远没有办法拭去,甚至随着政治等因素的影响随风起舞。而如果从种子与土壤的关系来看待基督教与中国社会的关系,那么去先前文化与当下的中国文化融会,便成为必然,也成为自然。”

对于基督信仰与处境文化的问题,“道成肉身的‘肉身’可以理解为具有不同处境中的人,”张牧师说,基督不是为某一种具体文化身份的人降生的,而是普世之人,共性文化显明的是普世的共性特征,特色文化显明的是个性局部的特征,都来自于上帝。“处于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处境中的人都有各自的文化(指外延最大化的文化,包括理念、制度、器物等)身份,神尊重各个不同文化身份的人,在某一种制度文化下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在基督里的地位是平等的。”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向平在开幕致辞中说,“基督教中国化”和中国文化、中国社会的建设,特别是地方文化的建设紧密相关,而江苏教会所持“将对上帝的信仰这颗种子播撒在江苏的土壤里”的理念以及爱德基金会通过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服务来实践对于上帝的信仰,这都紧扣社会需要,让江苏教会不断发展。

李教授认为,当代中国基督教需要建构自己的文化神学,“道成肉身 ”的“肉身”可以从教会所在地的文化和社会的关系来看,将基督信仰与所在地的社会文化结合起来,就形成所在地的基督教。文化建设是基督教与中国的一个中介,通过文化建设的社会功能,基督教能进入社会。比如,“分享”“交通”“感恩”等理念都是从基督教来的,这已被社会普遍理解、接纳和认同。“在通过社会服务来展现基督教信仰之后,教会还可以从公共文化的维度来建设基督教的神学,将中国人的交往方式与中国教会建设相结合。”

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罗琤博士对“东方闪电”在境内外的传播进行了研究,发现该邪教在境内和境外的传播方式有异同,在共性方面,它极其重视文字传媒工作、关注对女性传教、重视“封闭式洗脑”工作,并且不遗余力攻击政府是“大红龙”。但由于境内外情况不同,其在传播模式上也存在差异,该邪教在境外的推广模式更为多样化,比如通过平面媒体刊登巨幅广告来招徕信徒,在人流较为集中的车站、码头、菜市场、百货公司和夜市等地方以站街方式向路人发放传单和小册子,广泛运用facebook和推特等新媒体等。此外,在境外,其传播对象更广泛、传播手段更为隐蔽。对于东方闪电的防控,罗博士认为,可建立健全对体制外宗教团体的登记备案制度、充分重视合法宗教团体参与防控行动、重视并加强对“破坏性膜拜团体”及其教义的调查研究,以及积极做好对“破坏性膜拜团体”成员的转化工作。

南京市基督教道胜堂纪毅君牧师从该堂发展百年历史来谈“基督教中国化”,首先,道胜堂采取了中西合璧的建筑方式,以砖石为主要墙体材料、内部部分门楣上则采用了西方的拱券做法,现存有两幢西洋式二层小楼,一座中国民族风的小亭子。其次,当时在道胜堂传福音的郝路义(Louis Strong Hammond,1887-1945)就曾参与中国基督教著名诗歌《普天颂赞》的编辑和翻译,在抗战时期还翻译现代歌词,学习中国民间乐器和文人词乐,研究中国句法的韵律节奏和断句手法,在通过继承和吸收西方基督教祭拜传统和经验、融合中国本土的特有元素的认识上,提出了“新素歌”的概念,致力于创作有中国特点的、原创性的教会音乐。第三,抗战时期,时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委员约翰﹒马吉牧师还启用道胜堂所有房屋帮忙救助受伤的南京市民和上海方向逃过来的受伤难民,并冒着生命危险用摄影机拍摄日军在南京的暴行,这成为了南京大屠杀的铁证之一。

江苏神学院张锴牧师以《从教义神学视野试论在类比基督教与儒家文化过程中应该把握的界限》为题分享,他提醒教会牧者,有时为了增加某个文化处境中的人对福音的亲切感,会用类比文化和福音的方法去传福音,但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慎重,不能将福音与文化等同或缩小文化与福音之间的差距。

江苏神学院教师薛雅悯从中国城镇化发展的角度,谈到了教会可以发挥的作用。“中国快速的城镇化带来了经济的腾飞、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但同时也带来了自然环境破坏、个人信仰缺失、社会道德滑坡及传统价值沦丧等问题,”她说,教会和基督徒要带着基督的爱进入社区,在家庭和社区关系等方面来服务有需要的人,以关爱邻舍的基点出发,搭起一座彼此相爱的桥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上一份力量。“比如,现今教会积极创社区养老院、康复中心等社区服务项目,就是一种具体的实践。”

来自香港的陈少爱从十字架的历史角度谈论了基督教信仰与文化,十字形的记号在很多地方可见,其意义也不相同。“对于罗马帝国,十字架是处死犯人的刑具。但在基督教信仰中,我们相信上帝爱世人,相信耶稣基督是上帝的儿子,相信耶稣为人钉十字架,相信信耶稣可以得永生,并愿意传扬被钉十字架的基督。基督教以十字架作为标记,而基督教文化是信基督的人在共同生活下所形成的一种外在表现,包括在语言、文化、知识、艺术、法律、建筑、社会制度及生活形式上。基督教信仰提升了许多国家文化和部族的道德标准,对世界文明有很大贡献,基督信仰对于音乐和礼仪也产生了影响。”

南京大学哲学宗教学系教授张荣以《爱、自由与责任:中世纪哲学的道德阐释》为题进行分享;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黄海波博士以《基督教中国化:政府信任维度上的两个实现路径——基于长三角宗教信仰调查数据的初步分析》为题进行分享;南京市基督教莫愁路堂荆立志传道和江苏神学院苏州校区汪恩乐传道都谈到了中国的神学教育,南京市江宁区基督教三自爱国会执行副主席吴建刚牧师谈论了今日中国基层教会的建设与治理,江苏神学院陈惠慧传道从历史神学和圣经神学的角度谈论了教会管理中灵性与管理之间的关系;广东协和神学院裴连山牧师从基督教会历史来谈基督教中国化;江苏神学院刘南阳博士从马堡会谈谈论了圣餐礼与教会合一;兴化教会胡安凤传道以《爱的培养之中国教会的努力途径——从“爱邻舍”谈起》为题进行分享;南京大学副教授成祖明分享了《丁光训与中国化神学之思》,南通教会陶余良传道分享了《浅探汪维藩圣经诠释的中国化努力——以象思维为例》,金陵协和神学院林培泉牧师则以《从基督教中国化看旧约<雅歌>的诠释进路》,江苏神学院吴四海牧师从希伯来圣经中“公义”的内涵浅谈其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正”的理解与丰富,江苏神学院刘炳赫博士以《浅谈清教徒讲道对当今教会的意义》为题进行分享,射阳教会顾证道牧师则谈论了基督教会讲台信息宣讲的本色化。

张克运牧师在总结发言中说,发言的学者和教会同工们从传统文化概念、文化社会、经与释经、教会史、教会建设等五个方面分别作了分享,理论性与实践性互补、内省与外观结合,经学史学等与神学来融汇,带给很多人对于“基督教中国化”的思考与实践。